据网络平台数据,截至2月18日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简称《哪吒2》)全球累计票房超越《头脑特工队2》,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。这一成绩不仅再次刷新了国产动画的纪录,更标志着中国动画从“追赶者”向“引领者”的跨越。
1979年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《哪吒闹海》问世,成为“动画片的民族化探索里程碑”。饺子也曾坦言“1979版哪吒是灵感的起点”,如今他的两部《哪吒》已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标杆和破圈之作,这再次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宝库。
中国动画的“破圈”与文化输出
《哪吒2》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,并不是中国单一市场努力的结果。在北美上映以来,《哪吒2》不仅创下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北美首周末票房最高纪录,还在国际评分网站(IMDb)上拿到了8.4的高分,超过六成海外观众给出了满分10分的高评价。
《哪吒》系列以“打破成见”为主题,无论是哪吒的“是魔是仙,我自己说的才算”,还是申公豹的那句“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”,都在人们的脑海中激荡共鸣,反映着年青一代的叛逆与成长,重构着中国神话故事。
同时,东方美学的融入也让《哪吒2》在全世界进行了一波中华文化的输出。三星堆青铜器衍生的“结界兽”、博山炉启发的“七色宝莲”……让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焕发新生。
导演饺子曾经在采访中提到,原本考虑外包部分镜头给海外公司,但因沟通障碍和制作品质问题,最终选择依靠国内团队“死磕”完成,最终《哪吒2》所呈现的效果并不输海外头部动画公司。而这一突破为国内动画产业开辟了新机遇——中国动画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成熟技术。
中国动画不断走向“全龄化”
1957年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,是中国建厂悠久、片库量丰富、知识产权众多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,以《葫芦兄弟》《大闹天宫》《哪吒闹海》等作品开创“中国学派”,采用水墨、剪纸等传统工艺,奠定了中国动画美学的基础。
但国产动画曾陷入低幼化困境。每当提起“动画电影”,总有一个声音出现:这都是小孩子看的。直至2015年,由田晓鹏执导的动画电影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以近10亿元票房唤醒中国动画市场,证明“全龄化”动画的潜力。
2019年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以50亿元票房打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天花板,此后《深海》《白蛇》《长安三万里》等作品持续探索中国动画电影的技术创新。《熊出没》系列则以年均一部的稳定输出,作为被网友戏称的“春节档电影守门员”。《熊出没》系列随着电影质量的稳步提升,同样展示了中国动画工业化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过程。
2025年,《哪吒2》踩着风火轮搅动着电影市场。片尾字幕上的上百家动画公司,如同敖丙身上的“万鳞甲”,全行业托举着《哪吒2》走向全世界。同时,也标志着中国动画不断走向“全龄化”。
小哪吒在改变全球动画电影市场格局
细数票房榜,就会发现全球动画电影市场长期被好莱坞、迪士尼、皮克斯等头部动画公司所主导。
迪士尼的《冰雪奇缘》等影片稳居前列,梦工厂的《功夫熊猫》等IP也在全球动画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所推出的《千与千寻》《龙猫》《天空之城》等动画,同样收获了一批中国粉丝。
近年来,中国动画公司异军突起,《哪吒2》作为唯一非好莱坞作品跻身票房榜,打破了动画电影市场被垄断的格局。《哪吒2》票房一路攀升,有网友画了一幅哪吒与敖丙来到西方电影世界的海报,并配文“东方来了两个奇怪的家伙”。
画中,好莱坞、迪士尼、皮克斯等头部动画公司的大热IP人物,看着哪吒与敖丙这两位来自中国的IP人物,一步一步走进动画电影的世界。该画受到了观众的好评,也象征着中国动画在逐渐地走向世界,被全世界所看见。
《哪吒2》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,不仅提升了全世界对中国动画的关注度,也提振了中国动画从业者的信心。将中华文化底蕴与工业实力结合,才能让中国动画真正“踩上风火轮”,迈向世界舞台中央,向全球传播中华文化。(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记者 王佳卉)